整段門診的前15%-40%時間,醫生態度最好;最好不要在7月份進醫院手術,因為死亡率和併發症在這個月都高;手術不要排周五,不然周六沒有足夠的醫生……近段時間,這樣的“看病潛規則”在朋友圈非常火。(11月18日《揚子晚報》)
  人吃五穀雜糧,沒有不生病的,而病了,就要上醫院。不過,就醫可不像購物,作為患者,你既不知道自己將遇到怎樣的醫生,更難估量最終將要付出多少醫葯費……兩眼一抹黑的就醫過程,讓患者本能地心懷忐忑。
  更讓患者不安的,是當前醫療事故的屢見報端。將消炎藥開成了化療藥的醫生有之、將保胎藥開成了流產藥的醫生有之,更有甚者將甲病人的藥給乙病人服下、將過期藥註入患者體內……這些醫療事故的客觀存在,更加重了患者的憂慮情緒。
  在此前提下,再來看所謂的“看病潛規則”,就不會覺得太“奇葩”,反而覺得太無奈,說到底這也只是患者設法“自保”的結果而已。而事實上,這些所謂的“看病潛規則”,只是“以患者之心度醫者之腹”的一廂情願。記者調查表明,這樣的“看病潛規則”根本不靠譜。
  “看病潛規則”能夠風行一時,實際上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,那就是患者對醫生的不瞭解、不信任。試想一下,如果患者明確得知給自己看病的是鐘南山那樣的大家,他們還會有雜七雜八的想法嗎?當然不會;相反地,他們會徹底放下心來,全力配合醫生的治療。可惜的是,全國有無數的患者,卻只有一個鐘南山。在“看病難”問題較為突出的當下,患者自然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心態。
  記者的調查,可以輕易判斷出“看病潛規則”的對錯;而要化解整個社會的焦慮心態,則需要加大對醫療領域的投入。而後者,顯然是個更為重要而艱巨的任務。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“看病潛規則”折射病患焦慮心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27guq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